26岁的香港女孩,为什么要办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

原标题:刘青榆:办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改变中国的一个问题,你最想改变什么? “我最想改变的,还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一场主题为“打造青年人社会影响力

本文由稀音在线发布于2016-05-10
目前已被网民围观了71次
转载请注明文章地址http://www.xiyinol.com//cn/aixingongyi/xinwendongtai/2016/2252.html
原文来自“稀音传媒”,原作者稀音传媒

26岁的香港女孩,为什么要办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

原标题:刘青榆:办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改变中国的一个成绩,你最想改变什么?

“我最想改变的,还是中国的教育成绩。”在一场主题为“打造青年人社会影响力”的沙龙上,刘青榆(Jasmine Lau)现场抽卡片被随机问到这个成绩时,如此作答。

这场沙龙由教育类社会企业“益启慈善”(Philanthropy in Motion,以下简称PIM)举办。26岁的刘青榆是这场沙龙的主讲人,也是PIM的创始人之一。

她说,目前中国的教育比较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怎样教育孩子,让他们独立考虑、懂得处理成绩,怎样把他们变成有社会权利感的一群人,这个我觉得是最主要的。”

由于创立PIM,刘青榆2015年登上福布斯全球杰出青年榜:30 under 30。这份荣誉对她来说是一个欣喜,她说,“很多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在社会企业领域做得很棒,该当更多地让社会看到他们的勤奋。”

而PIM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18-30岁的年轻人。刘青榆曾经做过一个统计,30%的年轻人对于公益慈善、社会影响力是感兴味的,但是受限于年龄和经历,他们没有很好的渠道去做一些真正有效率的公益。

让年轻人的才智、设想力和谋略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有效的慈善举动中去,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是刘青榆创办PIM—亚洲第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的初衷。“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公民慈善家。”她说。

慈善需求聪慧和效率,刘青榆16岁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一年,在广东德庆,还是高中生的她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

刘青榆生在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香港中学一向成期望服务的保守。16岁时,刘青榆了解到,广东农村女孩停学景象比较严酷,她决定和同窗们经过筹款辅佐她们。

在德庆的一个小村庄,刘青榆教女孩们进修英语口语,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Ocean对她说:“我很爱慕你,这么大年龄就能够做一个giver(赠与者)。我却没有条件去做giver,去辅佐别人。”

刘青榆开始审视,本人的行为是不是让这些女孩觉得自大或者低人一等了?

她和伙伴们探访了当地的孤儿院,在那里,看到Ocean帮忙照应孩子们时开心的神情,刘青榆认识到: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不是简单的有资源的人将资源给到没资源的人。每一个人,不管家境、年龄,都该当无机会参与到慈善中去。相比财富,做慈善更需求聪慧和坚持。

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刘青榆发觉美国很注重对年轻人的体验式慈善教育。在美国,有超过一百所顶尖大学推行慈善教育课程,很多学校为年轻人成立模仿基金会,刘青榆经常参与其中。

2012年,刘青榆毕业回国,发觉很多人想做公益却没有眉目。她决定在北京办一个小小的工作坊,将在美国进修到的模式搬到国内,让参与者体验慈善捐赠。

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预期。她开始构想,能不能将更多人的捐款集合起来,做一个基金会,培训一些年轻人去管理,并让参与者在导师的指点下深入调研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学会如何用手里的资金做出最有效的捐赠,晋升积极的社会影响力。这就是PIM的雏形。

“我其实以前是不喜欢交际的,我觉得有目的地去接触别人好像有点功利。”为了PIM,她给很多校友和机构发邮件,期望得到他们的看法和支持,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人”竟然回复了。阿里巴巴最早的合伙人蔡崇信甚至同刘青榆单独谈了几个小时,并向她引见了阿里巴巴基金会和一些公益组织,辅佐她寻觅合作伙伴。

想法成熟之后,刘青榆开始众筹资金。她拒绝了父母提供的一笔启动资金,“我其实是想经过众筹的方式测试一下,到底有多少人认可这个项目,还是只要我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最终,筹到的金额是料想的两倍。刘青榆愈加认定了本人想做的事情是对的。

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什么不间接拿钱去辅佐别人,而要去培训这么一帮当前不确定会不会从事公益的年轻人?有人问她,“你做了这么多培训,有多少学生如今在NGO工作?”

刘青榆认为,PIM和其他公益机构不同,评估工作成果,不是只拿数听说话,“对于PIM来说,更多的影响是难以用数据衡量的。”她说,“比如一个学金融的学生,参加培训后却进了公司,但是我们发觉他在公司里会组织同事运用他学到的理念进行公益活动。他不在NGO工作,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我们的培训有效。”

刘青榆一直认为,年轻人将是下一代社会创变者。

如今,PIM研发了“社会影响力系列培训”课程,目前只在北大开课。刘青榆期望国内能够有更多高校支持她的项目和课程,有更多的教授、导师参与进来,“这样就不只是我们一家在做了,影响会大很多。”

固然做的是公益事业,但PIM的课程并非免费。“我们做的是社会企业,期望这个模式是可持续的。更主要的,我们期望让大家发觉我们的课程是有价值的、值得付费的。”

对于学员,刘青榆也有本人的考量。“我们不看重经验,更看重的是相关心社会成绩的心,有反思能力。”

和刘青榆一同创业的还有她的一位耶鲁校友—Connie leong,Connie次要负责香港事务,她则把重心放在北京。

Connie从小在美国长大,“她是脑洞大开型的。”刘青榆则自称是个细节控,对于机构运转和项目开展的方方面面都能把控到。“一般是Connie冒出一个天马行空的点子,我把她拉回来。”

PIM自2012年在香港注册至今,经过模仿基金会或其他培训课程参与到项目和工作坊中去的年轻人,曾经超过了一千人,其中有50%扮演起了组织领导者的角色,超过60%的毕业生以全职或兼职的身份继续投身社会工作。而PIM香港和北京两地加起来,也不过只要5名全职员工而已。

“我们(机构)如今确实是比较小,但是我们的能量很大,像香港大学、耶鲁北京核心、北京大学这边,都会有一些教授、导师或者其别人员,全年支持我们的项目。每次说工作坊有什么培训,他们都会过来支持。”刘青榆自傲,PIM平台将优化利用能够整合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

建立一个社区—这是刘青榆创办PIM最想做的事情。

在社区里,有经验丰富的导师、参加培训的学生,有各个社会创新领域的理论者,也有对社会影响力感兴味的个人。社区为大家共有,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能够互相交换,互相启发。每一个进入者都能够就社会影响力发表本人的看法,将有效做慈善的理念传播给身边一切人,打造本人的慈善理念和社交网络。

刘青榆回国后,兼修了伦敦政经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联合经济硕士学位。但是由于运作PIM,她曾经延迟毕业三年。“读书什么时分都能读,但是我如今建的这个社区,曾经在一个发芽的形状,我走了不知道它会怎样。PIM对如今的我来说,是更主要的。”

改变中国?这个成绩会不会太大?刘青榆说,她和她的机构一直坚持:Dream big.Start small.Act now.(梦想不怕大,起点不怕低,主要的是马上举动。)

注释已结束,您能够按alt+4进行评论

公益广告

新闻报道
免费申请加入牛津图书馆2016-10-03
《我们在一起》和李理一2016-10-03
CITES大会聚焦野生动物网络2016-09-26
三一基金会发布资助计划2016-09-26
国内首个社会价值投资联2016-09-26
第五届中国慈展会今日在2016-09-25
我们是谁 关于稀音在线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我们做什么 公益宣传 慈善活动 爱心推广
网站相关 网站地图 新闻订阅 标签云

Copyright © 2007-2017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 技术支持:黄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