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报告,不仅可以让你清楚地了解患癌风险到底是怎么增加的,也有助于你修正生活方式,远离癌症风险。 上周,益视频推送的互动小游戏《你敢测试与癌症的距离吗?》,你
[摘要]这份报告,不仅可以让你清楚地了解患癌风险到底是怎么增加的,也有助于你修正生活方式,远离癌症风险。
上周,益视频推送的互动小游戏《你敢测试与癌症的距离吗?》,你测试了吗?结果是多少分呢?是被赞“厉害了”,还是被“扎了心”?
不同于那些娱乐型测试,益视频做科普型互动,不仅要给出专业建议,还要解析题目和分值的设定,陈述其医学根据。再综合大家在测试时所选取的答案,我们已形成了一个完整、详细的大数据分析报告。
相信这份报告,不仅可以让你清楚地了解患癌风险到底是怎么增加的,也有助于你修正生活方式,远离癌症风险。
我们的风格依然是干货满满,观点科学,论据扎实。(点击可再次测试《你敢测试与癌症的距离吗?》
以下是太长不看版
仅有三成网友的体检意识合格,有七成网友没有做过胃肠镜检查。
将近二成网友有家族癌症史。
重度吸烟人群比例超过三成,有两成人表示受到二手烟的侵害。
有一成的网友感染了乙肝病毒,近三成网友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二成多网友不清楚自己的疫苗和病毒状态。
只有一成多的网友不吃腌制食品和烫食。
有将近二成的女性网友,初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
整体盘点
截至8月30日24点,整个测试的访问量为348232次,人均浏览1.4次,回收的有效答题问卷有156538份。
整个测试0分起评,满分为100分,分数高低代表患癌风险的大小。
网友们的测评结果呈正态曲线分布。低分者和高分者的人数都比较少,大多数人都集中在25-45分区间,落入这一区间的网友有111642名,占比高达71.32%。可喜的是,获得0分的网友有25人,这是风险评估最低的;最恶劣的100分并没有人获得;测评结果为35分的网友最多,有26594人。
《患癌风险评估》测试结果的分数分布图
若按风险等级来看,一共有四个梯度,分别是:
000-025分区间为低度风险,共有31434名网友落入该区间,获得“厉害了我的亲”称号,占比20.08%;
026-050分区间为中度风险,共有107421名网友落入该区间,获得“扎心了老铁“称号,占比68.62%;
051-075分区间为高度风险,共有17410名网友落入该区间,获得“感觉身体被掏空”称号,占比11.12%;
076-100分区间为严重风险,共有273名网友落入该区间,获得“来啊,互相伤害啊”称号,占比0.17%。
《患癌风险评估》测试结果的风险等级分布图
整体分析
排除客观因素(性别、年龄、家族遗传史等)外,“轻度风险”意味着相对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有两成参与网友的测试结果处在这个区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但“轻度风险”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同样不能放松对癌症的警惕。
大多数网友的测试结果落入“中度风险”这一区间,占比高达68.62%。“中度风险”意味着可能存在1-3个不良生活习惯。那么对于这部分网友来讲,积极干预生活习惯,有望将风险评级降至“轻度”,从而减少患癌几率。
“高度风险”与“严重风险”的占比分别是11.12%与0.17%。这部分网友可能会面临高于常人的患癌风险。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是:
1.根据测试结果“健康处方”,积极完善体检计划,消除癌症隐患;
2.及时干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运动等方式加强对癌症的防范。
《患癌风险评估》测试结果的风险占比示意图
整套问卷共有11道问题,男性网友回答10道题,女性网友回答11道题。前10道题完全相同,第11题是专门为女性用户准备的。测试结果采用累计分数制,起始分值为0分。男性用户满分为95分,女性用户满分为100分。用户每回答一道题,系统会根据其选择的答案,累计相应分值,根据总得分,评估患癌风险所处级别。最后,根据用户在回答具体问题时所做的选择,计算出相应的健康处方。接下来,我们将逐题说明问题设定、计分规则及医学根据,详细分析患癌风险到底是如何增加的。
逐题分析
一、你的性别是?
A 男性(患癌风险:上升5分)
B 女性(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解析:
性别,是我们调查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本测试评估参与者患癌风险的起点。
在读完本文之前,相信大多数网友都对患癌风险的“男女有别”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其实,男女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并且恐怕要比大家想象得还大。
在中国,癌症发病率具有显著的“重男轻女”特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i],2015年,中国男性的癌症预期发病率为234.9/10万(即每10万人中有234.9人发病,死亡率也同理[ii]),而女性的癌症预期发病率为168.7/10万。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男性,他的患癌风险理论上就比女性高了40%。
并且2015年,中国男性的癌症预期死亡率为165.9/10万,女性的癌症预期死亡率为88.8/10万,男性的要比女性的高87%。表面上看,这与患癌风险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个数据意味着男性所患癌症的恶性程度要比女性高很多,所以在死亡率上的差异才会这么大!
还有一组数据从另一个角度也印证了这个问题:2015年大概有36.9%的中国癌症患者能够存活五年以上,但男性癌症患者的预期五年存活率只有29.3%,显著低于女性的47.3%。
男同胞们,扎心了。
在本次测试中,有55.33%的参与网友为男性,44.67%的参与网友为女性。
《患癌风险评估》测试网友的性别占比示意图
二、你的年龄是?
A 45岁以下 (患癌风险:上升5分)
B 45-59岁 (患癌风险:上升15分)
C 60-74岁 (患癌风险:上升20分)
D 大于75岁 (患癌风险:上升10分)
解析:
在患癌原因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网友熟知的套路都是这样的:
“你知道吗?隔壁老王患癌啦!一定是环境污染、有毒食品导致的!老王工作压力大、常常熬夜,非常劳累,这也是他患癌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些说法可能都不对,老王患癌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年龄大了。
事实上,年龄因素是影响癌症发生率最大的因素,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简单而言,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时候。人活着每一天的新陈代谢都伴随着大量的细胞更新,年龄越大,细胞需要分裂的次数就越多,自然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进而突变在关键位点上引起癌症的概率也就越大。[iii]所以,比起年轻人,老年人的患癌风险更高。如果这样说还不够直观,那么不妨看一下2013年中国人口年龄别的预期癌症发病率。[iv]显然,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升高。
2013年中国人口预期癌症发病率
癌症发病人数也能从侧面印证这个问题。2015年,中国人口预期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29.2万人。其中,
45岁以下的新发病例为43.49万人;
45-59岁的新发病例为127.41万人;
60-75岁的新发病例为168.5万人;
75岁以上的新发病例为89.75万人。
所以在本次测试中,我们设置了相应的选项来对应这几个主要的年龄段。
那么经过简单运算就可得知:
约10%的癌症发生在45岁以前。所以选A的你处在癌症风险最低的年龄阶段。
约30%的癌症发生在45-59岁之间。所以选B的你处在癌症风险迅速上升的年龄阶段。
约40%的癌症发生在60-74岁之间。所以选C的你处在癌症风险最高的年龄阶段。
约20%的癌症发生在75岁以后。所以选D的你处在癌症风险较为稳定的年龄阶段。
在本次测试中,
55.42%的网友年龄在45岁以下,这部分网友的患癌风险评估上升了5分。
36.23%的网友年龄在45-59岁之间,他们的患癌风险评估上升了15分。
7.79%的网友年龄分布在60-75岁之间,他们面临着最高的患癌风险,评估因此提升了20分。
0.56%的网友年龄大于75岁,此时他们面临的患癌风险较为稳定,评估提升10分。
《患癌风险评估》测试网友的年龄占比示意图
虽然大部分网友还比较年轻,但其实每个年龄段都可能罹患癌症!所以在年龄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其它因素,综合评价风险。
第三题实际上要判断你的体型。
计算公式为身高减去105为标准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即为偏胖。系统会根据你填写的数据,运算得出你的体型结果。分值设定如下:
偏胖:患癌风险上升5分
正常或偏瘦:患癌风险不变
解析:
虽说现在是“看脸的世界”,但对于癌症风险而言,颜值并不重要,身材才重要。
据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写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v],超重与肥胖会导致与内分泌有关的癌症(如妇女绝经后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男性的前列腺癌)及消化系统癌症(如结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升高。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IRAC)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的一项研究[vi]显示,2012年全球有约50万例癌症病例同体重超重或肥胖有关。在女性中,发病率受到显著影响的包括子宫癌、结肠癌与乳腺癌。而在男性中,发病率受到显著影响的包括结肠癌与肾癌。
在本次测试中,
有55.1%的网友测试结果为“正常或偏瘦”。
有44.9%的网友测试结果为“偏胖”。
看起来需要减肥的人还不少!
四、你的运动频率是?
A 每周5小时以上(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每周2-5个小时(患癌风险:上升5分)
C 每周2小时以下(患癌风险:上升10分)
解析:
在本次测试中,对运动量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充足的运动量能大大降低部分癌症的罹患风险。
关于运动防癌,我们选择了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中的研究论文作为证据——《144万名成年人业余时间运动频率与26种癌症风险的关系》[vii]。该实验研究了144万人在18年间的运动习惯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研究的26种癌症中,有13种癌症在长期锻炼的人群中发病率显著降低!比如:
食管腺癌降低42%;
肝癌降低27%;
肺癌降低26%;
胃贲门癌降低22%;
结肠癌与直肠癌分别降低16%与13%;
此外,还有肾癌、子宫内膜癌、白血病、骨髓瘤、头颈癌、膀胱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也可以通过足够的运动频率来降低其发病率。
这个研究结论的可信度非常高,无论是调查人数,还是调查时间都足够充分。《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作为美国最具权威的医学期刊之一,2013年影响因子IF为29.978,在MEDICINE,GENERAL & INTERNAL (全科医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 3 位。
在中国,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都是主流癌症。美国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以上五种癌症的发病率可以通过长期锻炼显著降低。那还等什么?无论你的测试结果是否扎心,赶紧运动起来吧!能够有效降低患癌风险哦~
在关于运动频率与癌症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中,运动频率大于每周5小时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同时这也是全球大部分健康指南建议的运动量标准。
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有35.2%的网友,每周运动时长超过5小时。
有25.89%的网友,每周运动时长在2-5个小时之间。
有38.91的网友,每周运动时长在2小时以下。
也就是说,仅有35.2%的网友的运动量合格,更多人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大家快动起来吧!充足的运动,好处不言而喻。
五、你的体检频率是?
A 每年定期体检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做过体检,但没有定期进行 (患癌风险:上升5分)
C 完全没做过 (患癌风险:上升10分)
解析:
很多人都认为癌症的发生是毫无预兆的,所以一发现就到了中晚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认知。其实癌症是有迹可循的,可以预防和早发现的,积极体检就是非常好的防范策略。因为它至少可以为你构筑两道“闸门”:
1. 体检频率决定了你能否及时发现一些癌前病变与癌症危险因素;
2. 体检频率决定了你能否及时发现早期癌症,避免癌症的进一步扩散。
举个例子:肝癌是我国的主流癌症之一。2012年,中国新增肝癌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占全球新增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的一半以上。[viii]
据流行病学研究[ix]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x],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约80%的肝癌患者均伴有乙肝病毒感染,“慢性肝病背景”已成为我国在临床中诊断肝癌的标准之一。
因此,通过体检确定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和疫苗状态,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肝癌的发生。比如,预防性注射乙肝疫苗,通过降低乙肝感染概率从而降低肝癌的发生率。虽然目前在临床上还不能治愈乙肝患者,但可以通过控制病毒量、避免酗酒等方式降低乙肝患者进一步发展成肝癌的可能性。
其实不仅是肝癌,慢性炎症和一些癌前病变都可以通过体检来“侦测”得知。比如:可能会诱发肺癌的肺部慢性炎症、肺结核、矽肺及其他类型尘肺等肺部疾病;已经有明确医学定论的,人胃癌致癌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会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部分类型肠息肉。
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癌前病变与危险因素,从而进行积极的医疗纠正,那么必将大大降低当事人的癌症发生几率。这是体检为健康人群筑起的第一道“闸门”。
至于第二道“闸门”,则是相对于那些没有定期体检习惯的,甚至可能已经发生了癌症但还不自知的人群。完善的体检套餐与合理的体检频率,可以帮助你尽早发现癌症的踪迹,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策略。
对于大部分癌症早期患者,还可以通过手术(部分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辅助化疗)得到临床治愈,而对于癌症晚期患者,通常只能通过维持治疗,达到控制病情,而不是根治的目的。在医学还未攻克癌症的今天,早发现早治疗就是最佳的治疗策略,这对于延续癌症患者的生命和保证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能够帮助患者做到早发现的,体检恐怕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方法了。谁还能说体检不重要呢?
在本次测试中,
有30.97%的网友,每年定期体检。
有44.74%的网友,做过体检,但没有定期做。
有24.29%的网友,完全没做过体检。
没做过体检的人占比这么高,可不是好事。很多癌症在早期就是没有症状,患者自身很难察觉到,等到有所知觉时再去医院检查,很可能就晚了。当然体检的频率和套餐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怎么做,与年龄、病史,甚至是地域等因素都有关系,需要结合自身状况、医生建议以及经济水平来综合考虑。需要注意的是,防癌体检不是普通体检,X光很难排除肺癌隐患,没有胃肠镜的体检也不足以扫清胃癌和肠癌风险。
六、请仔细回想,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2人及以上患同一种癌症吗?
A 没有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有 (患癌风险:上升5分)
解析:
毫无疑问,部分癌症具有遗传性。因此第六题是想了解你的家族是否存在遗传性癌症。
结直肠癌是所有遗传性癌症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据《中国大肠癌的病因学及人群防治研究》[xi],约有15%的肠癌具有家族遗传性。遗传性肠癌里非常典型的代表是林奇(Lynch)综合征与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是指家族中某个基因产生了突变,导致其成员更容易患上部分癌症(包括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等);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是指家族中肠部疾病的遗传,会使患者在肠内黏膜形成大量易致癌的肠息肉。
当然,具有遗传性的癌症不止结直肠癌,因此积极了解家族癌症史,尽早进行针对性检查有助于降低癌症对你的影响。
在本次测试中,
有83.08%的网友,没有家族癌症史。
有16.92%的网友,有家族癌症史。请这部分网友要多多注意!
此后的几道问题,都是关于特定癌症的。
七、你吸烟吗?
A 从不吸烟,也很少接触二手烟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从不吸烟,但常吸二手烟
(患癌风险:上升10分)
C 吸烟,吸烟指数≤200
(患癌风险:上升10分)
D 吸烟,吸烟指数>200且≤400
(患癌风险:上升15分)
E 吸烟,吸烟指数>400
(患癌风险:上升20分)
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ⅹ吸烟年数,200和400都是分界值。
解析:
本题主要调查肺癌风险,其实不仅是肺癌风险了。虽然这道题的分值已经比较重了,但吸烟的危害可能远远不止这点份量。
在对吸烟到底有多大危害的调查中,我们被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深深震撼了。毫不夸张地说,吸烟可能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杀手。
首先说说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肺癌最直接的相关因素就是吸烟。关于其相关性,我们查阅了多篇医学论文,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触目惊心:
在《吸烟与死亡的相关性——基于已确定的原因》[xii]的大数据研究中,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23倍;
在基于100多万人、随访时间长达30年的《美国癌症协会癌症预防研究Ⅱ》[xiii]中,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因肺癌致死的风险增高13.7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研究同时对比了美国雾霾环境下肺癌的死亡率,仅比没有雾霾的环境中提升了1.3倍。从这一点来看,吸烟造成的危害远比雾霾大得多。
如果你觉得美国人的研究不足为凭的话,那么来自中国的大数据研究《肺癌高发罪魁在“烟”》[xiv],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个研究用吸烟指数来区分不同吸烟程度的人群。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吸烟指数小于等于200为轻度吸烟人群,吸烟指数在200-400之间为中度吸烟人群,吸烟指数大于400为重度吸烟人群,重度吸烟人群同样也是临床中肺癌的“高危人群”。这项研究结果显示:
轻度吸烟人群与所有人群相比,肺癌风险上升了2.4倍;
中度吸烟人群与所有人群相比,肺癌风险上升了4.4倍;
重度吸烟人群与所有人群相比,肺癌风险上升了7.3倍!
以上风险均是中国吸烟人群与所有中国人群的肺癌发病率相比,如果把分母变小,只比较吸烟人群与非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倍数一定会更高。
第二,“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据《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Mate分析》[xv],相比未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的非吸烟女性而言,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的非吸烟女性罹患肺癌的风险增高了1.2-1.5倍。这个数字也与受“二手烟”影响的程度相关。
第三,吸烟不仅仅与肺癌密切相关。据《吸烟与死亡的相关性——基于已确定的原因》,吸烟还提高了以下癌症的发生风险:
食管癌,风险上升3.9倍;
口腔癌,风险上升5.7倍;
胃癌,风险上升1.9倍;
直肠癌,风险上升1.4倍;
肝癌,风险上升2.3倍;
胰腺癌,风险上升1.6倍;
膀胱癌,风险上升3.9倍。
还有癌症以外的疾病:
冠状动脉性心血管疾病,2-4倍;
中风,2倍;
周围性血管疾病,10倍。
此外还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
这些都是医学研究结果,尤其是有些研究队列已经追踪了几十年,结论是非常可靠的,绝非我们耸人听闻。
可为什么吸烟这种行为能在中国的公共场所里高频出现?能在影视剧镜头中肆无忌惮地表现?整个社会对于吸烟这件事为什么高度宽容?或许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报告《2010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xvi]是一个非常好的答案。
2010年中国烟民总数达3.01亿,男性的现在吸烟率为52.9%,吸烟者日平均吸烟14.2支,有72.4%的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3/4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和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
这个报告很长,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中疾控的网站上查阅。
数量如此庞大的烟民与二手烟受害者究竟是否知道:
烟草制品已经被世卫组织国际癌症机构(IRAC)确定为1类致癌物。1类致癌物是指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
吸烟是种病,这种病的名字叫作“成瘾”。很多城市的大医院里都有戒烟门诊。
吸烟不仅会导致二手烟,还有三手烟。你白天在办公室里吸的烟,晚上回家后依然能毒害你的亲人。
吸烟会引起广泛的基因突变……
即便不知道上述内容,你是否有意识探究过烟草是什么?烟雾里都有什么成份?吸烟这种行为是如何带来快感的?
如果你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还放任烟雾进入你和家人的肺部,是不是很不负责呢?
还是看看大家在本次测试中的表现,
有42.93%的网友,从不吸烟,也很少接触二手烟。 ——很好
有20.93%的网友,从不吸烟,但常吸二手烟!——受害者群体庞大
有1.73%的网友,吸烟,但吸烟指数≤200。——这是轻度风险
有0.64%的网友,吸烟,且200400!——有重度风险的人这么多
建议读到本文的烟民尽快戒烟,非烟民就劝说别人戒烟吧。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吸烟这件事的后果,远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可以预见的是,肺癌的发病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因此,积极的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每一位吸烟者,特别是重度吸烟者及二手烟受害者急需采取的防癌措施。
“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搞不好会死人的。
八、你对乙肝的防范程度如何?
A 已接种乙肝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未接种乙肝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
(患癌风险:上升5分)
C 已感染乙肝 (患癌风险:上升10分)
D 不知道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病毒
(患癌风险:上升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调查肝癌风险。
关于肝癌的内容在体检段落里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直接告诉大家结论:
乙肝病毒是肝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它危险因素还包含黄曲霉素、过度酗酒、饮水污染等。积极确定你的乙肝病毒状态与乙肝疫苗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肝癌发生。
在本次测试中,
有45.41%的网友,已接种乙肝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暂时安全。
有24.05%的网友,未接种乙肝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暂时安全,但风险依然很高,需要尽快补种乙肝疫苗。补种乙肝疫苗没有年龄限制,不能因为年龄大了就放弃这一防癌措施。
有9.86%的网友已感染乙肝。——这部分人需要积极控制病毒状态,定期体检,严格预防“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发生。
有20.68%的网友,不知道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感染乙肝病毒。——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等于暴露于高度风险中,赶紧去体检吧,判定状态,该补种疫苗就补种,该治疗病毒就治疗。在这个问题上拖延,会害人害己的。
另外,作为肝癌高危因素的酒精饮料,也是1级致癌物。本次测试没有调查饮酒状况,所以在这里也就不展开详细论述了。
接下来,对你的消化道做个健康检查。因为消化道肿瘤是中国人群的主流癌症。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生存期短,是它的特点。
九、你是否有食用腌制食品(泡菜、腌肉、火腿等)、烫食(火锅、滚粥)的习惯?
A 完全不吃(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偶尔吃(每周小于3次)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C 有,经常吃(每周大于等于3次)
(患癌风险:上升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调查食管癌风险。
在中国,消化道肿瘤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类型。发病率排行前五的恶性肿瘤中,食管癌、胃癌、肠癌都属于消化道肿瘤。这一点,中国与发达国家(如美国)存在很大差距:食管癌、胃癌在中国高发,而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发病率相对较低。肠癌属于中美都高发的癌症。
消化道肿瘤的恶性程度非常高,我国胃癌与食管癌的五年存活率分别仅有27.4%与20.9%,这还是包括了早期癌症的数据。如果仅统计晚期癌症,相信这个数字会更低。[xvii]
中国消化道肿瘤高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良饮食习惯!
举个例子,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排行第四的癌症。它的发病原因与国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第一,喜欢吃烫的食物、喝烫的水。世界卫生组织给“烫”下的定义是65摄氏度。也就是说,吃喝太烫,都容易诱发食管癌。不论是口腔还是胃肠道黏膜上皮,抑或是食道内壁,其正常耐受的温度在40℃-60℃,一旦遭受到超过阈值的热刺激,就容易发生损伤,更可能烫伤。长期反复刺激,人体的“黏膜屏障”就会被破坏,水肿的黏膜逐渐发生异形性改变、不典型增生,最终导致癌变。我国太行山区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当地食管癌发病率最高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xviii]而当地人素来喜食滚粥。
第二,喜欢吃腌制食品。过量的腌制食品是食管癌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不仅如此,腌制食品还与胃癌、肠癌、鼻咽癌等几类癌症相关。
第三,长期吸烟与饮酒,同样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在本次测试中,
有11.7%的网友,完全不吃腌制食品和烫食。——很好
有80.48%的网友,偶尔吃。——频率上,每周不超过3次,还是安全的。
有7.82%的网友,经常吃。——这部分人需要控制食用的量和频率了。
食管癌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高发癌症之一。喜欢腌肉?喜欢火锅?喜欢刚出锅的滚菜,从口腔一路烫到胃里的快感?千万注意适度,别让食管癌找上门来!
十、你在近5年内做过胃镜及肠镜检测吗?
A 做过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仅做过其中一项 (患癌风险:上升5分)
C 两者都没做过 (患癌风险:上升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调查胃癌和肠癌风险。
由于胃和肠道是腔体,内部有空气,超声和CT的检查效果都不好,所以主要依靠胃肠镜这种内窥镜手段来筛查胃癌和肠癌。空腔体在CT成像上就是一团黑,内镜检查则可以把镜头深入人体内部去进行清晰成像观测。由于胃肠镜检查属于侵入式检查,有一定痛苦,无痛胃肠镜的价格也比较高,因此它远没有腹部超声检查那么普遍。大多数人仅在出现不适症状时,才会去医院检查,这个检查的时机本身就有可能是迟到的。
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炎,并且是进一步导致胃癌的高危因素。[xix]在日本,部分萎缩性胃炎直接被定义为早期胃癌。临床上,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呼气实验确诊,胃镜是确诊胃部慢性疾病的“金标准”。
日本是胃癌的传统高发国家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早期胃癌筛查就被日本上升到国家策略的高度。据2015年中国消化道早期癌症学术会议,在日本,每年进行胃镜检查的人数达到了总人口数量的12.5%,而中国每年接受胃镜检查的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2%。[xx]积极的胃镜检查,让日本的胃癌发病率增长速度大大减慢,同时也造就了日本胃癌五年存活率高达74.5%的治疗奇迹。(中国仅为27.4%)
肠癌同样如此。部分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肠息肉是肠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危险的息肉,并及早处理,可以最大限度预防肠癌的发生。
在本次测试中,
有9.58%的网友,做过胃镜和肠镜检查。
有17.04%的网友,只做过其中一项。
有73.38%的网友,从未做过胃镜或肠镜。
鉴于中国胃癌、肠癌发病人数都在45岁以后陡然升高,小编在此笼统地建议:
45岁以上人群,每隔3-5年,最好做一次胃肠镜检查。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十一、作为女性,你是否存在晚育的情况?
A 目前小于30岁,未生育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B 目前大于或等于30岁,未生育
(患癌风险:上升5分)
C 已生育,初次生育年龄小于30岁
(患癌风险:保持不变)
D 已生育,初次生育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
(患癌风险:上升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调查乳腺癌风险。只有在第一题性别选项中选择了“女性”,才可见本道试题。
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占到所有女性癌症总发病率的15%,也是30-59岁女性中最普遍被诊断出的癌症,还是导致45岁以下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只是几率较低,因此不在本题考虑范围内。
事实上,乳腺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共同相关,其中晚育是一个主观上风险较高的因素。据《中国六城市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xxi]与《中国乳腺癌防控形势面临挑战》[xxii],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初潮年龄提前(≤14岁)、月经持续天数长(>7天)、有痛经、首次生育晚(≥30岁)、不哺乳等因素。
在本次测试中,
有6.1%的女性网友,小于30岁,且未生育。
有7.36%的女性网友,大于或等于30岁,未生育。
有74.88%的女性网友,已生育,且初次生育年龄小于30岁。
有11.66%的女性网友,已生育,初次生育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
由于乳腺癌没有决定性的危险因素,且作为女性最高发的癌症,所以请具备以上高危因素的女性朋友格外警惕乳腺癌的发生。具体的警惕方式包括乳腺自检及定期乳腺检查。
大数据报告是基于人群的分析。至于个人到底如何降低患癌风险,我们在报告中分析了很多风险因素,接下来就看大家如何通过行动来远离它们了!
以上是关于互动游戏《你敢测试离癌症有多远吗?》的大数据分析报告。这也是益视频策划的《众病之王——癌症》第一季“癌症大数据”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癌症大数据”只关心宏观问题,是在流行病学的意义上讨论癌症。接下来的第二季,我们将关注“癌症是什么”,从生物学、病因学等学科角度来探讨癌症。由于话题本身的宏大和专业性,我们制作内容的成本非常高,生产周期也较长,预计今年9月份开启制作,大约12月份能与网友见面。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益视频将关注更广泛的内容和话题,为大家呈现更多知识性的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如果大家有什么要求或建议,欢迎给我们留言!
本期内容属于腾讯新闻99公益日特别策划“众病之王——癌症”系列,由腾讯公益与腾讯新闻联合出品,咚咚肿瘤科提供医学支持。本期编辑:夏小鱼,校对:胡晓菲。引用来源后附。
腾讯新闻99公益日特别策划
“众病之王——癌症“系列
1、互动测试:你敢测试与癌症的距离吗?
2、
3、
4、
5、
6、
7、
8、
[i]本文引用的中国2015年全国癌症数据皆来自《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即《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作者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原文为英文写作,发表于业内影响因子排名全球最高的《CA CANCERJ CLIN》期刊。因为该数据是流行病学的趋势分析,所以是预期人口数据,这是到目前为止,业内发布的最新全国数据。由于本文多次引用该文献,为提升阅读体验,后文再次提到时,如无特别需要说明的,均不再做来源注释。
[ii]发病(死亡)率单位为1/10万,表示每10万人发病(死亡)多少人,计算公式是某年龄组发病(死亡)率=某年龄组发病(死亡)人数/同年龄组人口数×100000/10万。由于粗发病(死亡)率受人口年龄构成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比较时,需要消除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即假定人口年龄结构均为标准人口计算的发病(死亡)率。本文中所引用的发病(死亡)率,皆为经过标准化计算的标化发病(死亡)率。
[iii]综合自《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菠萝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iv]《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作者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发表于《中国肿瘤》2017年第26卷第1期。
[v]《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是200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旨在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vi]该研究题为《2012年,体重指数高给全球癌症带来的负担:基于人口的研究》,即《global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high body-mass index in 2012: apopulation-based study》,作者Melina Arnold,发表于《Lancet Oncology》, 2015 , 16 (1) :36。
[vii]《144万名成年人业余时间运动频率与26种癌症风险的关系》,即《Association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26 Typesof Cancer in 1.44 Million Adults》,作者SC Moore,I Lee,E Weiderpass,PTCampbell 等,发表于《Jama Intern Med》,2016 , 176 (6) :816。
[viii]数据来源于《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即《World Cancer Report 2014》,作者Bernard Stewart,发表于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rach on Cancer(IARC)。
[ix]《中国四川和日本东京两地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作者袁萍、唐伟、文进等,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9月第39卷第5期。
[x]《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中国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1]121号)文件,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年10月第16卷第10期。
[xi]《中国大肠癌的病因学及人群防治研究》,作者郑树、蔡善荣,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2004年1月第26卷第1期。
[xii]《吸烟与死亡的相关性——基于已确定原因》,即《Smoking and Mortality—— Beyond EstablishedCauses》,作者C Pedone,RA Incalzi,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of Medicine》, 2015 , 372 (7) :631-40 。
[xiii]《美国癌症协会癌症预防研究Ⅱ》,即《American Cancer Society’s Cancer PreventionStudy II》,作者Michelle C. Turner,AmericanJournal of Epidemiology,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Industrial Medicine》34:229-237(1998),是一项基于一百多万人的大样本、随访长达30年的队列的研究成果。
[xiv]数据来源于《肺癌高发 罪魁在“烟”》,作者支修益,发表于《Cancer Frontier》,2007年02期。
[xv]《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Mate分析》,作者余艺文、王传鹏、韩耀风等,发表于《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16年2月第36卷第2期。
[xvi]《2010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发布于中疾控控烟办公室官网。
[xvii]食管癌数据引自《中国食管癌死亡状况和生存分析》,作者张思维、郑荣寿、左婷婷、曾红梅、陈万青等,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 2016, 38 (9) :709-715。胃癌数据引自《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作者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张思维,陈万青,发表于《中国肿瘤临床》, 2017, 44 (1) :52-58。
[xviii]《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长期趋势分析》,作者孙喜斌、刘曙正、刘志才等,论文来源于《2006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xix]《抗幽门螺旋杆菌预防胃癌》,即《Anti-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作者为游伟程、张联、潘凯枫等,原文为英文写作,发表于《PROGRESS IN CHEM ISTRY》。
[xx]引自2015年消化道早期癌症学术会议,作者为江苏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教授。
[xxi]《中国六城市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作者李旭东、饶克勤、李竹,发表于《中国健康教育》,2009年6月第25卷第6期。
[xxii]《中国乳腺癌防控形势面临挑战》,作者张保宁、陈万青、张希等,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2016年10月第38卷第10期。
点击“阅读原文”,测试患癌风险!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新闻动态
由稀音传媒发布在新闻动态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新闻动态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新闻动态
由慈善公益平台发布在新闻动态
由慈善公益平台发布在新闻动态
Copyright © 2007-2020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技术支持:黄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