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看到,在扶贫冲刺期,那种囿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思路也该得以调整:就扶贫开发工作而言,要真正将各种外部助力放在“人”上面,更注重公共
但得看到,在扶贫冲刺期,那种囿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思路也该得以调整:就扶贫开发工作而言,要真正将各种外部助力放在“人”上面,更注重公共投入,并将其纳入扶贫的大盘子中,而非单纯砸钱,或者是着重支持“短平快”项目。
就拿基础教育来说,大凉山一个村庄适龄儿童没读书的就有上百人;贵州荔波县一个1200多人的村庄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连义务教育普及都成奢望,这本质上就是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据了解,仅2014年,四川凉山州就投入中央、省、州、县(市)各级资金13.28亿元积极推进教育惠民工程,覆盖了全州72万名义务教育学生。可这么多适龄儿童失学,无论是民众对教育概念模糊,还是层层落实不力,都说明地方教育兜底、配套宣传投入的不足。以这样的人口素质,即便倾注再大的扶贫热情、投入再多扶贫资金,也难真正实现脱贫。
比起资金“输血”,在教育、交通乃至生态移民等层面的投入,尽管未必合乎“立马见政绩”的扶贫考核需要,但它关涉长远可持续的脱贫。就此看,无论是扶贫观念拓宽,还是扶贫绩效评估,都应将“造血”性的公共投入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说到底,极端贫困是现代中国的一道疮疤,而我们要去掉这块疤,需要扶贫思维的拓宽:扶贫不能只立足于解决贫困人口衣食住行的眼前需求,也要着眼于“树人”,把关涉脱贫根本的公共投入纳入扶贫视野。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百家争鸣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百家争鸣
由慈善公益平台发布在百家争鸣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百家争鸣
由稀音在线发布在百家争鸣
由来自网络发布在百家争鸣
Copyright © 2007-2020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技术支持:黄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