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性、神性、魔性,你首先要做一个正常人,然后尽可能地接近更多的神性。”卢德之说,“正常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做自己接受的那个自己。”
“人有人性、神性、魔性,你首先要做一个正常人,然后尽可能地接近更多的神性。”卢德之说,“正常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做自己接受的那个自己。”
卢德之做“红顶商人”并不顺心,加上自由洒脱的秉性,他越来越觉得这种半官半商的状态不适合自己。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彻底离开体制,做一个自由人。白手起家,创业维艰,但最终,他得以苦尽甘来,积累了一定的个人财富。在财富上站稳脚跟后,卢德之又一脚踏进公益行业。
汶川地震后的5月20日,早已酝酿、筹建的华民慈善基金会宣告成立,注册资本达2亿元,是当时原始出资额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发起人和出资者除了卢德之外,还有特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该公司董事长李光荣。
很多人认为华民基金会应5·12汶川地震而生,更多人不理解为何投入如此大额资本,实际上,在基金会成立的前一年,卢德之便出版了《资本精神》。从这部书里,能够看到他对财富意义的系统性思考,以及他投身慈善的逻辑。
思想者
卢德之讲湖南普通话,口音浓重。“一个户人,你既要做菜户的举人,也要做精神的举人。”翻译成普通话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富人,你既要做财富的主人,也要做精神的主人。”
卢德之很少就慈善谈慈善,那些因为方言浓重而难以辨析的短句、词组中,可能是某个哲学概念,可能是某个经济学观点,可能是某个政治学理论,也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某个重要阶段和重要人物。如果跟他不熟悉,便不太容易准确理解他所说的内容。
“我要把《共享论》出版了,就有个阶段性的思想成果了。”卢德之对《中国慈善家》说。
由稀音在线发布在光荣榜
Copyright © 2007-2020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技术支持:黄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