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参与体现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自从2011年北京十一学校取消固定班级,推行选课走班以来,曾有一些老师和家长担心:如果每天朝夕相处的同学没了,让孩子们共同拼搏的班级没了,他们将在哪里寻找集体归属感?最

本文由稀音在线发布于2015-06-21
目前已被网民围观了182次
转载请注明文章地址http://www.xiyinol.com//cn/aixingongyi/gongyihuodong/2015/251.html
原文来自“稀音传播”,原作者稀音传播

  自从2011年北京十一学校取消固定班级,推行选课走班以来,曾有一些老师和家长担心:如果每天朝夕相处的同学没了,让孩子们共同拼搏的班级没了,他们将在哪里寻找集体归属感?最近,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走进十一学校的活动中,高一年级的柏艾辰同学在交流中对来自各地的教师说:在同学们看来,这些担心都不再是问题。

  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承担责任

  尽管一些同学是在不安与不情愿中告别他们熟悉的班级的,但并没有学生和家长公开表示反对,更多人则是“张开双臂拥抱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比如叶枫,她今年高中毕业,对过去的行政班级,她觉得“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只是每天在一起而已,并不是因为共同的想法和爱好走到一起”。

  十一学校为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创造了许多机会,学校有300多门课程和200多个社团供大家自主选择,并且鼓励学生随时组建团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新集体,少则两三人,多则上百人。选课走班大大扩展了学生的交往面。

  这种自由度的增加,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十一学校取消班主任,倡导每个老师走出学科局限,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并实施导师、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而对学生的要求,就像校训提倡的那样,要“思方行圆”,懂得尊重规则、遵从必要的规范。从学生成长角度而非管理者角度制定的《北京十一学校学生在校基本行为规范》,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非“不许怎么做”。

  对一名十一学校的学生而言,他每天要在多个不同的集体中生活,因而必须在不同的团队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并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一名在“数学三”教学班中成绩垫底的学生可能是语文学科的“学霸”,一个在戏剧《嘎达梅林》中“跑龙套”的男生则是某家社团的负责人。以叶枫为例,在模拟校务委员会主席团中,这名高三学生是高一年级学生李元杉的助手,而在正进行的《赢在中学2》一书的组稿、编辑中,李元杉又成了叶枫的助手。“今后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工作中,都会有不同的角色转换,在学校获得的这种体验和能力,会让我学会如何在担任不同角色时,采取不一样的立场和方式。”她说。

公益广告

新闻报道
2019全国“爱耳日”公益音2019-03-12
携手青年,人道同行 “一2018-10-23
陈竺赴英山调研定点扶贫2018-10-23
“中国—东盟红十字博爱2017-10-04
红十字进校园关爱青少年2017-10-04
为爱同行北京2016长城越野2016-09-26
我们是谁 关于稀音在线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我们做什么 公益宣传 慈善活动 爱心推广
网站相关 网站地图 新闻订阅 标签云

Copyright © 2007-2020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技术支持:黄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