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清晨,西瓜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大晴天。他和一位同事从上海市区驾车两个小时,穿过狭窄的乡间小道,来到南汇的一处农家小院。旁边尽是农田,
6月的清晨,西瓜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大晴天。他和一位同事从上海市区驾车两个小时,穿过狭窄的乡间小道,来到南汇的一处农家小院。旁边尽是农田,一条小水沟缓缓流过。
那是一个流浪狗救助站。40多平米的院子里,放着两排金属笼子,17只狗狗、4只猫躲在里面。
一只被带来不久的哈士奇,身上曾被浇了油,烧得遍体鳞伤,身上的毛儿几乎一根不剩。同时消失的还有哈士奇的憨厚温顺,它变得暴躁,见人就咬。
那是2011年,这样的救助站,西瓜共拜访了70多个。
他发现,它们之间有些共性:单纯出于爱心做事,自己掏腰包;没有专业NGO组织管理理念,看见流浪动物就领,资金或场地常常不够用;需要招募有些专业能力的志愿者,“不然很容易被抓伤”;苦于没有招募、管理工具......
彼时,西瓜还在创业做生鲜电商“悠活”,受投资人太太(某公益组织发起人)的影响,业余做些公益。团队做了个救助小动物的网站,挂在生鲜电商的子菜单里。
没想到,它成为了上海最大的流浪小动物交流平台,当天独立访客量最高达70万。甚至有人拿着几百万要投资,估值可观。
做了一年半,西瓜无奈把它关掉。由于上海的救助站各自孤立,分散,他无法对接一个专业的有能力的救助站。
本出于善意的平台,成了一些人作恶的工具:曾有一个女人连续几日领了三只长相相近的猫,把虐猫拍成视频卖给国外网站;还有组织打着公益的幌子,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然而,西瓜的公益之路这才刚刚开始。过去的几年间,边创业边做公益,他觉得做公益这事,问题远不止这些。
不少公益活动形式化严重,甚至成为作秀工具。“朋友圈不少关于公益的内容是晒:你看啊,这里好惨,然后我出现了——一张美颜照。”
由稀音传播发布在百家争鸣
Copyright © 2007-2020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技术支持:黄牛传媒